close

看完這片,老公第一句話是,
Leo 老是演這種電影,遲早真的瘋掉。

剛看完 Inception 不久就看這部電影,
同樣的男主角,同樣一直在懷念亡妻,真的很有 deja vu 的感覺

Inception 是關於夢境與現實,
而Shutter Island 則是一部關於事實的電影,
雖然故事和敘述
手法都不同,但主題很是類似。



事實是什麼?事實重要嗎?

其實現在的我,已經能體會到有時候,真相並不重要,
事實通常很殘忍,追根究底也許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人生許多時後,如果能糊塗一點,馬虎一點,也會快樂一點。





但是擺到司法之前,為了張顯正義,真相就變得很重要。
可是真相難求,一個案子就算有人證,證詞卻常常不可靠。

我並不是說證人會故意說謊做偽證,而是人的記憶很奇妙,
一如"witness of the defense"這本書中的解釋,記憶是可塑的。

有時為了讓事件合理化,
證人會「不自覺」的虛構出一些不曾發生的情節。

我要強調「不自覺」這三個字,因為證人不是在說謊,
證人很誠實的說自己的記憶,
只是這些記憶以經「不自覺」的被更改過了。

因此一種情況常常會出現:
同一件案子,每個目擊者的描述都不同。

每個人心中都有「事實」,但這些「事實」不見得是「真相」。




跟案子無關的證人會改變記憶,那犯罪的人呢?
以前看新聞時我常會想,這些壞蛋怎麼都不會受良心的譴責呢?
偷拐搶騙是「環境所迫」,殺人放火是「走投無路」,
姦淫擄掠還可以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哩!

後來我慢慢瞭解,
原來這些壞人的心中,自己並不是這麼壞的人。
他們會摧眠自己「我是不得以」的。
以心理學來說這應該是一種保護機制。

因為除了極少數的例子,
人都有相似的道德觀,都不能接受自己是"壞人"

所以他們必須真的相信,
自己不壞,只是「有苦衷,情有可原」的悲劇。
這樣一來,良心才過的去啊!


 

其實我每天都在做一樣的事,都在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吃巧克力: 其實我昨天吃的很少,這巧克力沒關係,算是獎勵自己。
買奢侈品: 我一直很節儉,偶爾對自己好一點是應該的。
浪廢時間: 之前已經努力讀了一個學期,也該是放鬆休息的時候了。

這些都是一些小小的惡事,
我就已經須要幫自己找藉口來摧眠自己。

那麼發生很大很大的惡事,怎麼找都找不出藉口時,怎麼辦呢?
唯一的合理出路只剩下 denial。
「做那些事的人,不是我」



看到網上有人形容這部電影為 
「令人失望的好片」,
不禁惠心一笑。


的確,觀眾做了主角投射後,自然會希望主角是好人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好人啊!
在這樣的期望之下,
失望是必然的囉。

Is it better to live as a monster, or to die as a good man?‎
我的選擇會跟 Leo 一樣,你呢?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屬於有深度,須要動腦的電影。


為了不劇透,
就讓我引用
一個很棒的影評來做為結尾吧:

“當悲劇發生,無法面對的時候,你可以瘋掉,或選擇瘋掉。如果你不選擇瘋掉,你一定會真瘋掉。其實就這麼簡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